老司机也会在闭包相关知识点翻车(上)

闭包是 JavaScript 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很多开发者都对它“了如指掌”。可是闭包又绝对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 它涉及作用域、作用域链、执行上下文、内存管理等多重知识点。 不管是新手还是“老司机”,经常会出现“我觉得我弄懂了闭包,但是还会在一些场景翻车”的情况。这一课我们就对这个话题进行梳理,并最后以“应试题”来强化理解闭包。

先看一下跟闭包相关的知识点:

接下来将通过两课的内容来学习这个主题。

基本知识

作用域

作用域其实就是一套规则:这个规则 用于确定在特定场景下如何查找变量 。任何语言都有作用域的概念,同一种语言在演进过程中也会不断完善其作用域规则。比如,在 JavaScript 中,ES6 出现之前只有函数作用域和全局作用域之分。

函数作用域和全局作用域

大家应该非常熟悉 函数作用域 了:

function foo() {
    var a = 'bar'
    console.log(a)
}
foo()

执行 foo 函数时,变量 a 在函数 foo 作用域内,函数体内可以正常访问,并输出 bar

而当:

var b = 'bar'
function foo() {
    console.log(b)
}
foo()

执行这段代码时,foo 函数在自身函数作用域内并未查找到 b 变量,但是它会继续向外扩大查找范围,因此可以在 全局作用域 中找到变量 b,输出 bar

如果我们稍加改动:

function bar() {
    var b = 'bar'
}
function foo() {
    console.log(b)
}
foo()

执行这段代码时,foobar 分属于两个彼此独立的函数作用域foo 函数无法访问 bar 函数中定义的变量 b,且其作用域链内(上层全局作用域中)也不存在相应的变量,因此报错:Uncaught ReferenceError: b is not defined。

总结一下 :在 JavaScript 执行一段函数时,遇见变量读取其值,这时候会“就近”先在函数内部找该变量的声明或者赋值情况。这里涉及“变量声明方式”以及“变量提升”的知识点,我们后面会涉及到。如果在函数内无法找到该变量,就要跳出函数作用域,到更上层作用域中查找。这里的“更上层作用域”可能也是一个函数作用域,例如:

function bar() {
    var b = 'bar'
    function foo() {
        console.log(b)
    }
    foo()
}

bar()

foo 函数执行时,对于变量 b 的声明或读值情况是在其上层函数 bar 作用域中获取的。

同时“更上层作用域”也可以顺着作用域范围向外扩散,一直找到全局作用域:

var b = 'bar'
function bar() {
    function foo() {
        console.log(b)
    }
    foo()
}

bar()

我们看到,变量作用域的查找是一个扩散过程,就像各个环节相扣的链条,逐次递进,这就是 作用域链 说法的由来。

块级作用域和暂时性死区

作用域概念不断演进,ES6 增加了 letconst 声明变量的块级作用域,使得 JavaScript 中作用域范围更加丰富。块级作用域,顾名思义,作用域范围限制在代码块中,这个概念在其他语言里也普遍存在。当然这些新特性的添加,也增加了一定的复杂度,带来了新的概念,比如 暂时性死区 。这里有必要稍作展开:说到暂时性死区,还需要从“变量提升”说起,参看以下代码:

function foo() {
    console.log(bar)
    var bar = 3
}
foo()

会输出:undefined,原因是变量 bar 在函数内进行了提升。相当于:

function foo() {
    var bar 
    console.log(bar)
    bar = 3
}
foo()

但在使用 let 声明时:

function foo() {
    console.log(bar)
    let bar = 3
}
foo()

会报错:Uncaught ReferenceError: bar is not defined。

我们知道使用 letconst 声明变量,会针对这个变量形成一个封闭的块级作用域, 在这个块级作用域当中,如果在声明变量前访问该变量,就会报referenceError 错误 ;如果在声明变量后访问,则可以正常获取变量值:

function foo() {
    let bar = 3
    console.log(bar)
}
foo()

正常输出 3。因此在相应花括号形成的作用域中,存在一个“死区”,起始于函数开头,终止于相关变量声明的一行。在这个范围内无法访问 letconst 声明的变量。这个“死区”的专业名称为: TDZ(Temporal Dead Zone),相关语言规范的介绍读者可参考 ECMAScript® 2015 Language Specification ,喜欢刨根问底看规范的读者可以了解一下。

参考下面图示,我们加深理解:

除了自身作用域内的 foo3 以外,bar2 函数可以访问 foo2foo1;但是 bar1 函数却无法访问 bar2 函数内定义的 foo3

再啰嗦一遍,bar1 函数 let foo3 = 'foo3' 代码执行前,为“死区”,访问变量 foo3 会报错;该行后即可正常访问。

注意我在上图中勾出的暂时性死区区域,这里介绍一个比较“极端”的情况:函数的参数默认值设置也会受到 TDZ 的影响:

function foo(arg1 = arg2, arg2) {
    console.log(`${arg1} ${arg2}`)
}

在上面 foo 函数中,如果第一个参数没有传,将会使用第二个参数作为第一个实参值。调用:

function foo(arg1 = arg2, arg2) {
    console.log(`${arg1} ${arg2}`)
}

foo('arg1', 'arg2')
// 返回:arg1 arg2

返回内容正常,但是当第一个参数缺省时,执行 arg1 = arg2 会当作暂时性死区处理:

function foo(arg1 = arg2, arg2) {
    console.log(`${arg1} ${arg2}`)
}

foo(undefined, 'arg2')

// Uncaught ReferenceError: arg2 is not defined

因为除了块级作用域以外,函数参数默认值也会受到 TDZ 影响。

这里我再“抖个机灵”,看看下面的代码会输出什么?

function foo(arg1 = arg2, arg2) {
    console.log(`${arg1} ${arg2}`)
}

foo(null, 'arg2')

输出:null arg2,这就涉及到 undefinednull 的区别了。在执行 foo(null, 'arg2') 时,不会认为“函数第一个参数缺省”,而会直接接受 null 作为第一个参数值。

这个知识点已经不是本课的主题了,具体 undefinednull 的区别我们会在后续课程中提到。

既然“已经偏题”,那我索性再分析一个场景,顺便引出下面的知识点:

function foo(arg1) {
    let arg1
}

foo('arg1')

猜猜将会输出什么?

实际上会报错:Uncaught SyntaxError: Identifier 'arg1' has already been declared。这同样跟 TDZ 没有关系,而是因为函数参数名会出现在其“执行上下文/作用域”当中。

在函数的第一行,便已经声明了 arg1 这个变量,函数体再用 let 声明,会报错(这是 let 声明变量的特点,ES6 基础内容,不再展开),类似:

function foo(arg1) {
    var arg1
    let arg1
}

请看示意图:

上面我提到了“执行上下文”,我们再看看它究竟是什么。

执行上下文和调用栈

很多读者可能无法准确定义执行上下文和调用栈,其实,从我们接触 JavaScript 开始,这两个概念便常伴左右。我们写出的每一行代码,每一个函数都和它们息息相关,但它们却是“隐形”的,藏在代码背后,出现在 JavaScript 引擎里。这一小节,我们来剖析一下这两个熟悉但又经常被忽视的概念。

执行上下文 就是当前代码的执行环境/作用域,和前文介绍的作用域链相辅相成,但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直观上看,执行上下文包含了作用域链,同时它们又像是一条河的上下游:有了作用域链,才有了执行上下文的一部分。

代码执行的两个阶段

理解这两个概念,要从 JavaScript 代码的执行过程说起,这在平时开发中并不会涉及,但对于我们理解 JavaScript 语言和运行机制非常重要,请各位细心阅读。 JavaScript 执行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 代码预编译阶段

  • 代码执行阶段

预编译阶段是前置阶段,这个时候由编译器将 JavaScript 代码编译成可执行的代码。 注意,这里的预编译和传统的编译并不一样,传统的编译非常复杂,涉及分词、解析、代码生成等过程 。这里的预编译是 JavaScript 中独特的概念,虽然 JavaScript 是解释型语言,编译一行,执行一行。但是在代码执行前,JavaScript 引擎确实会做一些“预先准备工作”。

执行阶段主要任务是执行代码,执行上下文在这个阶段全部创建完成。

在通过语法分析,确认语法无误之后,JavaScript 代码在预编译阶段对变量的内存空间进行分配,我们熟悉的变量提升过程便是在此阶段完成的。如下代码:

经过预编译过程,我们应该注意三点:

  • 预编译阶段进行变量声明;

  • 预编译阶段变量声明进行提升,但是值为 undefined;

  • 预编译阶段所有非表达式的函数声明进行提升。

请看下面这道题目:

function bar() {
    console.log('bar1')
}

var bar = function () {
    console.log('bar2')
}

bar()

输出:bar2,我们调换顺序:

var bar = function () {
    console.log('bar2')
}

function bar() {
    console.log('bar1')
}

bar()

仍然输出:bar2,因为在预编译阶段变量 bar 进行声明,但是不会赋值;函数 bar 则进行创建并提升。在代码执行时,变量 bar 才进行(表达式)赋值,值内容是函数体为 console.log('bar2') 的函数,输出结果 bar2

请再思考这道题:

foo(10)
function foo (num) {
    console.log(foo)
    foo = num;       
    console.log(foo)
    var foo
} 
console.log(foo)
foo = 1
console.log(foo)

输出:

undefined
10
ƒ foo (num) {
    console.log(foo)
    foo = num     
    console.log(foo)
    var foo
}
1

foo(10) 执行时,函数体内进行变量提升后,函数体内第一行输出 undefined,函数体内第三行输出 foo。接着运行代码,到了整体第 8 行,console.log(foo) 输出 foo 函数内容(因为 foo 函数内的 foo = num,将 num 赋值给的是函数作用域内的 foo 变量。)

结论 作用域在预编译阶段确定,但是作用域链是在执行上下文的创建阶段完全生成的。因为函数在调用时,才会开始创建对应的执行上下文。执行上下文包括了:变量对象、作用域链以及 this 的指向

如图所示:

代码执行的整个过程说起来就像 一条生产流水线 。第一道工序是在预编译阶段创建 变量对象 (Variable Object),此时只是创建,而未赋值。到了下一道工序代码执行阶段,变量对象转为 激活对象 (Active Object),即完成 VO → AO。此时,作用域链也将被确定,它由当前执行环境的变量对象和所有外层已经完成的激活对象组成。这道工序保证了变量和函数的有序访问,即如果当前作用域中未找到变量,则继续向上查找直到全局作用域。

这样的工序在流水线上串成一个整体,这便是 JavaScript 引擎执行机制的最基本道理。

调用栈

了解了上面的内容,函数调用栈便很好理解了。我们在执行一个函数时,如果这个函数又调用了另外一个函数,而这个“另外一个函数”也调用了“另外一个函数”,便形成了一系列的调用栈。如下代码:

function foo1() {
  foo2()
}
function foo2() {
  foo3()
}
function foo3() {
  foo4()
}
function foo4() {
  console.log('foo4')
}
foo1()

调用关系:foo1foo2foo3foo4。这个过程是 foo1 先入栈,紧接着 foo1 调用 foo2foo2入栈,以此类推,foo3foo4,直到 foo4 执行完 —— foo4 先出栈,foo3 再出栈,接着是 foo2 出栈,最后是 foo1 出栈。这个过程“先进后出”(“后进先出”),因此称为 调用栈

我们故意将 foo4 中的代码写错:

function foo1() {
  foo2()
}
function foo2() {
  foo3()
}
function foo3() {
  foo4()
}
function foo4() {
  console.lg('foo4')
}
foo1()

得到错误提示如图:

或者在 Chrome 中执行代码,打断点得到:

不管哪种方式,我们从中都可以借助 JavaScript 引擎,清晰地看到错误堆栈信息,也就是函数调用栈关系。

注意 正常来讲,在函数执行完毕并出栈时,函数内局部变量在下一个垃圾回收节点会被回收,该函数对应的执行上下文将会被销毁,这也正是我们在外界无法访问函数内定义的变量的原因。也就是说,只有在函数执行时,相关函数可以访问该变量,该变量在预编译阶段进行创建,在执行阶段进行激活,在函数执行完毕后,相关上下文被销毁。

闭包

介绍了这么多前置概念,终于到了闭包环节。

闭包并不是 JavaScript 特有的概念,社区上对于闭包的定义也并不完全相同。虽然本质上表达的意思相似,但是晦涩且多样的定义仍然给初学者带来了困惑。我自己认为比较容易理解的闭包定义为:

函数嵌套函数时,内层函数引用了外层函数作用域下的变量,并且内层函数在全局环境下可访问,就形成了闭包。

我们看一个简单的代码示例:

function numGenerator() {
    let num = 1
    num++
    return () => {
        console.log(num)
    } 
}

var getNum = numGenerator()
getNum()

这个简单的闭包例子中,numGenerator 创建了一个变量 num,返回打印 num 值的匿名函数,这个函数引用了变量 num,使得外部可以通过调用 getNum 方法访问到变量 num,因此在 numGenerator 执行完毕后,即相关调用栈出栈后,变量 num 不会消失,仍然有机会被外界访问。

执行代码,能清晰地看到 JavaScript 引擎的分析:

num 值被标记为 Closure,即闭包变量。

对比前述内容,我们知道正常情况下外界是无法访问函数内部变量的,函数执行完之后,上下文即被销毁。但是在(外层)函数中,如果我们返回了另一个函数,且这个返回的函数使用了(外层)函数内的变量,外界因而便能够通过这个返回的函数获取原(外层)函数内部的变量值。这就是闭包的 基本原理

因此,直观上来看,闭包这个概念为 JavaScript 中访问函数内变量提供了途径和便利。这样做的好处很多,比如我们可以利用闭包实现“模块化”;再比如,翻看 Redux 源码的中间件实现机制,也会发现(函数式理念)大量运用了闭包。这些更加深入的内容我们后续课程都将会涉及。闭包是前端进阶必备基础。后面我们还会通过做题的方式,帮助读者深化理解闭包。

内存管理

内存管理是计算机科学中的概念。不论是什么程序语言,内存管理都是指对内存生命周期的管理,而内存的生命周期无外乎:

  • 分配内存空间

  • 读写内存

  • 释放内存空间

我们用代码来举例:

var foo = 'bar' // 在堆内存中给变量分配空间
alert(foo)  // 使用内存
foo = null // 释放内存空间

内存管理基本概念

我们知道内存空间可以分为栈空间和堆空间,其中

  • 栈空间:由操作系统自动分配释放,存放函数的参数值,局部变量的值等,其操作方式类似于数据结构中的栈。

  • 堆空间:一般由开发者分配释放,这部分空间就要考虑垃圾回收的问题。

在 JavaScript 中,数据类型包括(未包含 ES Next 新数据类型):

  • 基本数据类型,如 Undefined、Null、Number、Boolean、String 等

  • 引用类型,如 Object、Array、Function 等

一般情况下,基本数据类型保存在栈内存当中,引用类型保存在堆内存当中。如下代码:

var a = 11
var b = 10
var c = [1, 2, 3]
var d = { e: 20 }

对应内存分配图示:

对于分配内存和读写内存的行为所有语言都较为一致,但释放内存空间在不同语言之间有差异。 例如,JavaScript 依赖宿主浏览器的垃圾回收机制,一般情况下不用程序员操心。但这并不表示万事大吉,某些情况下依然会出现内存泄漏现象。

内存泄漏 是指内存空间明明已经不再被使用,但由于某种原因并没有被释放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玄学”的概念,因为内存空间是否还在使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判定问题,或者判定成本很高。内存泄漏危害却非常直观:它会直接导致程序运行缓慢,甚至崩溃。

内存泄漏场景举例

我们来看几个典型引起内存泄漏的例子:

var element = document.getElementById("element")
element.mark = "marked"

// 移除 element 节点
function remove() {
    element.parentNode.removeChild(element)
}

上面的代码,我们只是把 idelement 的节点移除,但是变量 element 依然存在,该节点占有的内存无法被释放。

请仔细参考下图:

我们需要在 remove 方法中添加:element = null,这样更为稳妥。

再来看个示例:

var element = document.getElementById('element')
element.innerHTML = '<button id="button">点击</button>'

var butto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button')
button.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
    // ...
})

element.innerHTML = ''

这段代码执行后,因为 element.innerHTML = '',button 元素已经从 DOM 中移除了,但是由于其事件处理句柄还在,所以依然无法被垃圾回收。我们还需要增加 removeEventListener,防止内存泄漏。

另一个示例:

function foo() {
  var name  = 'lucas'
  window.setInterval(function() {
    console.log(name)
  }, 1000)
}

foo()

这段代码由于 window.setInterval 的存在,导致 name 内存空间始终无法被释放,如果不是业务要求的话,一定要记得在合适的时机使用 clearInterval 进行清理。

浏览器垃圾回收

当然,除了开发者主动保证以外,大部分的场景浏览器都会依靠:

  • 标记清除

  • 引用计数

两种算法来进行主动垃圾回收。内容社区上有很多好文章介绍这方面的内容,我把自己收藏的几篇不错的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些内容偏浏览器引擎实现,这里不再过多介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下面内容:

内存泄漏和垃圾回收注意事项

关于内存泄漏和垃圾回收,要在实战中分析,不能完全停留在理论层面,毕竟如今浏览器千变万化且一直在演进当中。 从以上示例我们可以看出,借助闭包来绑定数据变量,可以保护这些数据变量的内存块在闭包存活时,始终不被垃圾回收机制回收。因此,闭包使用不当,极可能引发内存泄漏,需要格外注意。以下代码:

function foo() {
    let value = 123

    function bar() { alert(value) }

    return bar
}

let bar = foo()

这种情况下,变量 value 将会保存在内存中,如果加上:

bar = null

这样的话,随着 bar 不再被引用,value 也会被清除。

结合浏览器引擎的优化情况,我们对上述代码进行改动:

function foo() {
    let value = Math.random()

    function bar() {
        debugger
    }

    return bar
}

let bar = foo()
bar()

在 Chrome 浏览器 V8 最新引擎中,执行上述代码。我们在函数 bar 中打断点,会发现 value 没有被引用,如下图:

而我们在 bar 函数中加入对 value 的引用:

function foo() {
    let value = Math.random()

    function bar() {
        console.log(value)
        debugger
    }

    return bar
}

let bar = foo()
bar()

会发现此时引擎中存在闭包变量 value 值。如下图: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战,借助 Chrome devtool,排查发现内存泄漏的场景。

代码:

var array = []
function createNodes() {
    let div
    let i = 100
    let frag = document.createDocumentFragment()
    for (; i > 0; i--) {
        div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
        div.appendChild(document.createTextNode(i))
        frag.appendChild(div)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frag)
}
function badCode() { 
    array.push([...Array(100000).keys()])
    createNodes()
    setTimeout(badCode, 1000)
}

badCode()

我们递归调用 badCode,这个函数每次向 array 数组中写入新的由 100000 项从 0 到 1 组成的新数组,在 badCode 函数使用完全局变量 array 之后,并没有手动释放内存,垃圾回收不会处理 array,导致内存泄漏;同时,badCode 函数调用 createNodes 函数,每 1s 创建 100 个 div 节点。

这时候,打开 Chrome devtool,我们选中 performance 标签,拍下快照得到:

由此可以发现,JS heap(蓝线)和 Nodes(绿线)线,随着时间线一直在上升,并没有被垃圾回收。因此,可以判定存在较大的内存泄漏风险。如果我们不知道有问题的代码位置,具体如何找出风险点,那需要在 Chrome memory 标签中,对 JS heap 中每一项,尤其是 size 较大的前几项展开调查。如图:

明显就是我们定义的 array 不对劲了。

这一节我们分析了涉及闭包知识的基础概念,介绍了内存管理和垃圾回收相关机制。下一节我们将集中学习代码示例,加强理解。

分享交流

请大家留言分享自己开发实践中遇到的 「闭包」相关 bug,也可以先学完下一课的示例再来分享。阅读文章过程中有任何疑问随时可以跟其他小伙伴讨论,或者直接向作者 LucasHC 提问。 你的分享不仅帮助他人,更会提升自己。

由于作者是兼职写作,平时也要上班,向作者问问题时,回复不及时,请谅解。建议大家在群里互相沟通、讨论~

也欢迎大家说说自己最想了解的主题,课程内容会根据部分读者的意见和建议迭代和完善。

为了方便与作者交流与学习,GitChat 编辑团队组织了一个《前端开发核心知识进阶》读者交流群,添加编辑小姐姐微信:「GitChatty5」,回复关键字「105」给编辑小姐姐获取入群资格。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