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React 为例,说说框架和性能(上)
Last updated
Last updated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提到了性能优化。在这个话题上,除了工程化层面的优化和语言层面的优化以外,框架性能也备受瞩目。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聊聊框架的性能话题,并以 React 为例进行分析。
主要知识点如下:
说起框架的性能话题,很多读者可能会想到“不要过早地做优化”这条原则。实际上,大部分应用的复杂度并不会对性能和产品体验构成挑战。毕竟在之前课程中我们学习到,现代化的框架凭借高效的虚拟 DOM diff 算法和(或)响应式理念,以及框架内部引擎,已经做得较为完美了,一般项目需求对性能的压力并不大。
但是对于一些极其复杂的需求,性能优化是无法回避的。如果你开发的是图形处理应用、DNA 检测实验应用、富文本编辑器或者功能丰富的表单型应用,则很容易触碰到性能瓶颈。同样,作为框架的使用者,也需要对性能优化有所了解,这对于理解框架本身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前端开发自然离不开浏览器,而性能优化大都在和浏览器打交道。我们知道,页面每一帧的变化都是由浏览器绘制出来的,并且这个绘制频率受限于显示器的刷新频率,因此一个重要的性能数据指标是每秒 60 帧的绘制频率。这样进行简单的换算之后,每一帧只有 16.6ms 的绘制时间。
如果一个应用对用户的交互响应处理过慢,则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计算更新数据,这就造成了应用缓慢、性能低下的问题,被用户感知造成极差的用户体验。对于框架来说,以 React 为例,开发者不需要额外关注 DOM 层面的操作。因为 React 通过维护虚拟 DOM 及其高效的 diff 算法,可以决策出每次更新的最小化 DOM batch 操作。 但实际上,使用 React 能完成的性能优化,使用纯原生的 JavaScript 都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只不过经过 React 统一处理后,大大节省了开发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应用性能对开发者优化技能的依赖。
因此现代框架的性能表现,除了想办法缩减自身的 bundle size 之外,主要优化点就在于框架本身运行时对 DOM 层操作的合理性以及自身引擎计算的高效性。 这一点我们会通过两节课程来慢慢展开。
React 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保证虚拟的 DOM diff 算法和更新的高效性能:
高效的 diff 算法
Batch 操作
摒弃脏检测更新方式
当任何一个组件使用 setState 方法时,React 都会认为该组件变“脏”,触发组件本身的重新渲染(re-render)。同时因其始终维护两套虚拟的 DOM,其中一套是更新后的虚拟的 DOM;另一套是前一个状态的虚拟的 DOM。通过对这两套虚拟的 DOM 的 diff 算法,找到需要变化的最小单元集,然后把这个最小单元集应用在真实的 DOM 当中。
而通过 diff 算法找到这个最小单元集后,React 采用启发式的思路进行了一些假设,将两棵 DOM 树之间的 diff 成本由 O(n3) 缩减到 O(n)。
说到这里,你一定很想知道 React 的那些大胆假设吧:
DOM 节点跨层级移动忽略不计
拥有相同类的两个组件生成相似的树形结构,拥有不同类的两个组件生成不同的树形结构
根据这些假设,ReactJS 采取的策略如下:
React 对组件树进行分层比较,两棵树只会对同一层级的节点进行比较
当对同一层级节点进行比较时,对于不同的组件类型,直接将整个组件替换为新类型组件
对于下图所示的组件结构,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子组件 B 和 H 的类型同时发生变化,当遍历到 B 组件时,直接进行新组件的替换,减少了不必要的消耗。
当对同一层级节点进行比较时,对于相同的组件类型,如果组件的 state 或 props 发生变化,则直接重新渲染组件本身。开发者可以尝试使用 shouldComponentUpdate 生命周期函数来规避不必要的渲染。
当对同一层级节点进行比较时,开发者可以使用 key 属性来“声明”同一层级节点的更新方式。
另外,setState 方法引发了“蝴蝶效应”,并通过创新的 diff 算法找到需要更新的最小单元集,但是这些变更也并不一定立即同步产生。实际上,React 会进行 setState 的 batch 操作,通俗地讲就是“积攒归并”一批变化后,再统一进行更新。显然这是出于对性能的考虑。
我们知道,React 渲染真实的 DOM 节点的过程由两个主要过程组成:
对 React 内部维护的虚拟的 DOM 进行更新
前后两个虚拟 DOM 比对,并将 diff 所得结果应用于真实的 DOM 中的过程
这两步极其关键,设想一下,如果虚拟的 DOM 更新很慢,那么重新渲染势必会很耗时。本节我们就针对此问题,对症下药,来了解更多的性能优化小技巧。
为了提升 React 应用性能,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规避不必要的 re-render。但是当状态发生变化时,重新渲染是 React 内部的默认行为,我们如何保证不必要的渲染呢?
最先想到的一定是使用 shouldComponentUpdate 生命周期函数,它旨在对比前后状态 state/props 是否出现了变更,根据是否变更来决定组件是否需要重新渲染。
实际上,还有很多方式,开发者都可以给 React 发送“不需要渲染”的信号。
比如,无状态组件返回同一个 element 实例:如果 render 方法返回同一个 element 实例,React 会认为组件并没有发生变化。请参考以下代码:
熟悉 lodash 库的读者,可能会想到其带来的 memoize 函数,同样可以用来简化上述代码:
在之前介绍的高阶组件的基础上,我们不妨设想这样一类高阶组件:它能够细粒度地控制组件的渲染行为。比如,某个组件仅仅在某一项 props 变化时才会触发 re- render。这样一来,开发者可以完全掌控组件渲染时机,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渲染优化。
这样的方法有点类似于农业灌溉上的“滴灌”技术,它规避了代价昂贵的粗暴型灌溉,而是精准地定位需求,从而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在社区中,优秀的 recompose 库恰好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请参考如下代码:
使用 @onlyUpdateForKeys 修饰器,MyComponent2 组件只在 prop1 和 prop2 变化时才进行渲染;否则其他的 props 发生任何改变,都不会触发 re-render。
藏在 onlyUpdateForKeys 背后的“黑魔法”其实并不难理解,只需要在高阶组件中调用 shouldComponentUpdate 方法,在 shouldComponentUpdate 方法中比较对象由完整的 props 转为传入的指定 props 即可。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阅 recompose 源码进行了解,其实思路即是如此。
我们需要注意一个“反模式”。当使用 render 方法时,要留意 render 方法内创建的函数或者数组等,这些创建可能是显式地,也可能是隐式生成。因为这些新生成的函数或数组,在量大时会造成一定的性能负担。同时 render 方法经常被反复执行多次,也就是说总有新的函数或数组被创建,这样造成内存无意义开销。往往性能更友好的做法只需要它们创建一次即可,而不是每次渲染都被创建。比如:
或者:
对于 render 方法内产生数组或其他类型的情况,也存在类似问题:
这样做会在每次渲染且 this.props.items 不存在时创建一个空数组。更好的做法是:
事实上,不得不说,这些性能副作用或者优化手段都“微乎其微”,并不是性能恶化的“罪魁祸首”。但是理解这些内容对我们编写出高质量的代码还是有帮助的。我们后续课程会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框架层面上的启发式探索。
PureComponent 大体与 Component 相同,唯一不同的地方是 PureComponent 会自动帮助开发者使用 shouldComponentUpdate 生命周期方法。也就是说,当组件 state 或者 props 发生变化时,正常的 Component 都会自动进行 re-render,在这种情况下,shouldComponentUpdate 默认都会返回 true。但是 PureComponent 会先进行对比,即比较前后两次 state 和 props 是否相等。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对比是浅比较:
基于以上代码,我们总结出使用 PureComponent 需要注意如下细节:
既然是浅比较,也就是说,当与前一状态下的 props 和 state 比对时,如果比较对象是 JavaScript 基本类型,则会对其值是否相等进行判断;如果比较对象是 JavaScript 引用类型,比如 object 或者 array,则会判断其引用是否相同,而不会进行值比较;
开发者需要避免共享(mutate)带来的问题。
如果在一个父组件中对 object 进行了 mutate 的操作,若子组件依赖此数据,且采用PureComponent 声明,那么子组件将无法进行更新。尽管 props 中的某一项值发生了变化,但是它的引用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 PureComponent 的 shouldComponentUpdate 也就返回了 false。更好的做法是在更新 props 或 state 时,返回一个新的对象或数组。
设想一下,如果应用组件非常复杂,含有一个具有很长 list 的组件,如果只是其中一个子组件发生了变化,那么使用 PureComponent 进行对比,有选择性地进行渲染,一定是比所有列表项目都重新渲染划算很多。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简易实现一个采用 PureComponent 和不采用 PureComponent 的性能差别对比试验。假如在页面中需要渲染非常多的用户信息,所有的用户信息都被维护在一个 users 数组当中,数组的每一项为一个 JavaScript 对象,表示一个用户的基本信息。User 组件负责渲染每一个用户的信息内容:
这样做存在的问题是:users 数组作为 Users 组件的 props 出现,users 数组的第 K 项发生变化时,users 数组即发生变化,Users 组件重新渲染导致所有的 User 组件都会进行渲染。某个 User 组件,即使非 K 项并没有发生变化,这个 User 组件不需要重新渲染,但也不得不必要的渲染。
在测试中,我们渲染了一个有 200 项的数组:
注意:在 getUsers 方法中,对 age 属性进行了判断,保证每次调用时,getUsers 返回的数组只有第一项的 age 属性不同,其余的全部为 50。在测试组件中,在 componentDidUpdate 中保证数组将会触发 400 次 re-render,并且每一次只改变数组第一项的 age 属性,其他的均保持不变。
下面对三种组件声明方式进行对比。
函数式方式
PureComponent 方式
经典 class 方式
在使用 PureComponent 声明的组件中,会自动在触发渲染前后进行 {name, age, hobby} 对象值比较。如果没有发生变化,则 shouldComponentUpdate 返回 false,以规避不必要的渲染。因此,使用 PureComponent 声明的组件性能明显优于其他方式。在不同的浏览器环境下,可以得出:
在 Firefox 下,PureComponent 收益 30%
在 Safari 下,PureComponent 收益 6%
在 Chrome 下,PureComponent 收益 15%
实际上,我们通过定义 changedItems 来表示变化数组的项目,array 表示所需渲染的数组。changedItems.length/array.length 的比值越小,表示数组中变化的元素也越少,React.PureComponent 涉及的性能优化也越有必要实施,因为 React.PureComponent 通过浅比较规避了不必要的更新过程,而浅比较自身的计算成本一般都不值一提,可以节约成本。
当然,PureComponent 也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它的浅比较,需要开发者格外注意。因此在特定情况下,开发者根据需求自己实现 shouldComponentUpdate 中的比较逻辑,将是更高效的选择。
性能优化是前端开发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不同框架之间的性能对比也一直是各位开发者关注的方面。性能涉及方方面面,如前端工程化、浏览器解析和渲染、比较算法等。本章主要介绍了 React 框架在性能上的优劣、虚拟的 DOM 思想,以及在开发 React 应用时需要注意的性能优化环节和手段。 也许不是每个应用都会面临性能的问题,如同社区中所说的:“过早地进行性能优化是毫无必要的,但是开发者在性能优化方面的积累却要时刻先行。”同时,优化手段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需要开发者时刻保持学习。
请大家留言分享「性能优化」方面的经验心得。阅读文章过程中有任何疑问随时可以跟其他小伙伴讨论,或者直接向作者 LucasHC 提问(作者看到会抽空解答)。 你的分享不仅帮助他人,更会提升自己。
你也可以说说自己最想了解的主题,课程内容会根据部分读者的意见和建议迭代和完善。
此外,我们为本课程付费读者创建了《前端开发核心知识进阶》微信交流群,以方便更有针对性地讨论课程相关问题。(入群请到第1-2课末尾扫描二维码,若失效请加 GitChat 小助手伽利略的微信,ID 为 GitChatty6,注明「前端核心」。)